搜索
朝窗犹掩扇,宿幔未悬钩。逍遥临四注,兼持散九愁。
虽同卫子惫,聊喜挚生瘳。灾星夜出境,鸣禽晚去楼。
蠲邪无贾服,祆气息梁牛。隔帘阴翠筱,映水含珠榴。
丹经蕴玉笥,玄水出长洲。结友寻方岳,采药访圆丘。
神随七星变,貌逐五云留。飞鸿若可驾,轻簪必易抽。
猜你喜欢
龙德不可系,变化谁能谋。
骅骝亦骏物,卓荦地上游。
怒行追疾风,忽忽跨九州。
辙迹古所到,山川略能周。
鸿蒙无人梯,沆漭绕天浮。
巉岩拔青冥,仙圣所止留。
欲往辄不能,视龙乃知羞。
雪里花开人未知,摘来相顾共惊疑。
便当索酒花前醉,初见今年第一枝。
散发江湖今六载,故人京洛断知闻。妙音冷然落天际,似子犹堪张吾军。
千岩万壑望霖雨,极浦高林足暮云。苦忆西山旧时月,清光何处却逢君。
子瞻(zhān)谪(zhé)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苏子瞻被贬官到岭南,当宰相的想要把他杀死。
他饱吃了惠州的饭,又认真地和了渊明的诗。
陶彭泽是千古不朽的人物,苏东坡也是百代传名的贤士。
苏的出仕与陶的归隐,情况虽有不同,但两人的风格和情味,却是多么相似啊。
参考资料:
1、霍松林著.宋诗举要: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6:第160-161页
子瞻:即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岭南:地区名,指五岭以南地区。时宰:当时的执政者,指章悖。
饱吃惠州饭: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官,至惠州安置,时达三年。惠州:今福建。
彭泽:地名,在今江西九江东北部。陶渊明曾在此地作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乡。这里以彭泽指代陶渊明。
处:隐居田园。
诗题“跋”字表示诗人对苏轼的尊敬。首二句“”分量极重,也切合事实。“时宰”章悖贬东坡于惠州,自以为东坡在那里既无自由,又不服水土,必死无疑。孰料东坡泰然处之。诗人平淡中概括了苏轼先贬惠州,再贬儋州,已至天涯海角之绝地的经历。“时宰欲杀之”五字,有回拦横截之力,写出诗人对执政者妒能嫉贤、残酷打击的无比愤慨。尤其用一“欲”字点出其用心之狠,而为苏轼抱无尽之同情。状况如此沦落,诗人再用“饱吃饭”与“细和诗”两个生活细节,生动而具体地再现了苏轼超迈洒脱的精神境界。前两句用力之重,恰恰成为后二句的铺垫,造出跌宕悬殊的强烈效果。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急转,在“时宰欲杀之”的情况下既不乞怜,也不忧伤,而是“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这是对“时宰”迫害的极大蔑视,也是胸襟开朗、人品卓绝的具体表现。苏轼之所以如此喜爱陶诗,自然不仅由于艺术上的向往,更主要的还在于心灵上的契合。第四句入题。一般的诗人至此,就容易针对《和陶》的内容褒赞开来,而诗人点到即收,忽然跳出,借陶渊明人品赞苏轼,大开大合。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说得非常郑重恳切。从开始的“子瞻”到“东坡”,“渊明”到“彭泽”,从称呼上加以变化。陶渊明见机而作,彭泽令只做一百多天就去官归隐,前人多视他为处士。而苏轼却一生都在宦海浮沉。拿陶渊明喻苏轼,从形迹看,两人截然不司,而他们不以贫富得失萦怀,任真率性而行,则是共同的。所以“出处虽不同”又一反,着一“虽”字以为转折,“风味乃相似”以“乃”字一合作结。“风味”二字含蓄不尽,由读者自去领会。
苏轼针对陶渊明写的和诗有一百零九首,风格内容多种多样。诗人却紧紧抓住“风味乃相似”这个特点,专写苏轼胸怀。言为心声,其人如此,与陶渊明相似。这是诗人以简驭繁,遗貌取神,探骊得珠之处。而八句之中上下联系数百年,至少有四次转折,这是诗人古体诗短篇的刻意求精之作。诗人崇尚“平淡而山高水深”的风格,这首诗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暂息征车病眼开,况穿松竹入楼台。江流灯影向东去,
树递雨声从北来。物近刘舆招垢腻,风经庾亮污尘埃。
高情自古多惆怅,赖有南华养不材。
抚我膝上琴,酌君杯中酒。惟琴乃正声,惟酒是醇酎。
芳年如惊飙,愿介斯文寿。结交非悠悠,所贵在耐久。
已应黄宫律,初生复卦阳。道随天在北,愁与日俱长。
节物惊时换,年光有底忙。浮云多变态,试与问何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