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岭云合处小盘桓,人得敷衾马解鞍。
寒荚著天榆历历,净华浮海桂团团。
交游涣散渊明喜,吏卒萧条叔夜宽。
方丈老翁无一发,更知来不为皮冠。
猜你喜欢
恭俭之君,四纪如一。延义迩英,大书无逸。好生缓刑,惧灾修德。
罢榷蠲逋,库珠助籴。贪黩必防,罔私山泽。
使君丰骨最相宜,特出仙庭伴素姿。舞影且看三岛远,依人独与七贤期。
玉箫听彻原非梦,华柱啼残欲向谁。不寂不喧官署好,此中怀抱任离披。
偶得休文病,行迟卧不安。
益绵身尚怯,加剂脉犹寒。
扶出看山易,驱教立雪难。
边头方募士,自愧已衰残。
乌衣人物已成空,窣堵才能记宝公。请祝骤开新福地,全提还振旧家风。
千岩日上春初到,万里云收月正中。欲识投机无意尽,江流入海几时穷。
松深古观幽,长日断人游。
苔绿几层雨,山分一半秋。
病因凉后减,句向静中求。
见说烧银汞,频将异草收。
底事劳劳形与神,道途鞍马动经旬。烟横绝涧疑无地,风响深林似有人。
早发举鞭挥雾露,夜行翘首认星辰。何时却逐桑榆晚?爱杀坡仙此语真。
轻汗微微透碧纨(wán),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nì)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huán)。佳人相见一千年。
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的细绢,明日端午节用芳兰草沐浴。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腻布满大晴的江面。
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或赤灵符)斜挂在耳下的黑色发髻上。与朝云同过端午节,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参考资料:
1、马奇中选编,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珍藏本,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02,第464-465页
2、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下册),中国书店,,第1207-1209页
端午:民间节日,在旧历五月初五。碧纨:绿色薄绸。芳兰:芳香的兰花。端午节有浴兰汤的风俗。流香涨腻:指女子梳洗时,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
“小符”句:这句指妇女们在发髻上挂着祛邪驱鬼、保佑平安的符录。云鬟:女子的发髻。
上片,预示端午节日,将开展浴兰活动,气氛十分浓郁。端午,处于初夏季节。穿着自然华丽,以衬托参与者的身份。于朝云来说,最好是绿色细绢——“碧纨”,正好与她的雅静性格相符。天气稍热,易出“轻汗”,“微透”着“碧纨”。“透”字用得贴切,将半明半暗的肤体朦胧美衬托出来了。“明朝端午浴芳兰”,显得有愉悦的审美性。它不仅体现了朝云由芳体而及兰心的纯洁高贵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兰令节俗的淳朴纯真美。朝云浴处,余香犹存。沐芳浴兰,遍及社会。参与者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正如词人词中所写:“流香涨腻满晴川”。这正是古老节日文化发扬光大的表现。
下片,写词人偕朝云参与具体的端午节俗活动。词人着重写了两项端午节俗健身活动。其一,“彩线轻缠红玉臂”,“以五彩丝系臂”。它辟邪驱鬼,使朝云“玉臂”“红”而长命。与用五色花线缠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义。其二,“小符斜挂绿云鬟”,以“赤灵符著心前”。它能通神明,使朝云“云鬟”“绿”而身健。与小孩穿老虎腰肚,门上挂蒲剑以辟邪护身有同等意义。词人着重描写缠线、挂符活动,且用对偶句式,为的是“佳人相见一千年”,愿灵验得到应证。真是一语中的,画龙点睛。
全词是篇民俗诗,充满了浓郁的古老民俗气息,是研究端午民俗最形象而珍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