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锦文瑞正孕灵芝,药市中惟此物奇。入手却容凡眼看,宝囊开处坐金龟。
猜你喜欢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名成一作:名高)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古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参考资料:
1、海兵.杜甫诗全集详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278-279
盖:超过。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保傅青宫白发新,玄成勋业在枫宸。篱花未醉陶元亮,镜水先归贺季真。
凤诰旧颁云五色,龙楼新捧日重轮。徒令祖帐青门客,怅望贤哉此老臣。
草堂只在玉山西,未识风流顾恺之。
鸳冷绣衾春病酒,蜡销银烛夜敲棋。
每怀凤鸟栖梧树,辄倚乌几唱《竹枝》。
昨夜阑干明月上,恼人箫管不胜吹。
野戍孤无障,停舟此作邻。连朝江路冷,数点岸花春。
白雾离村树,青芜向渡人。无从商去住,试祷水祠神。
世态其如与愿违,必须言进是无知。
遍将底事闲思处,不若西街极论时。
设有奇才能动世,奈何双鬓已如丝。
天边新月从来细,不为人间爱画眉。
云南老人老无力,藜杖支腰陇头立。道逢蜀客话平生,时复仰天长太息。
自言贯属泸水湄,泸水边徼滨獠夷。夷人之性类蛇豕,频肆毒螫为疮痍。
十五年前多寇盗,一境骚然不相保。民禾收刈虏人家,戎马偷衔汝江草。
近来风俗都变移,卷却旌旂张酒旂。牛羊村落晚晴处,烟火楼台日暮时。
两眼昏花两鬓雪,喜见升平好时节。茅屋横吹一笛风,野店携归半瓶月。
问翁致此何因缘,道是江阳太守贤。鼓琴弦歌不生事,十年静治安吾边。
郑国国侨去已久,谁信人间准前有。异日刊为德政碑,请问云南陇头叟。
路断平桥己廿冬,登楼频梦昔遗踪。江云绕栋经时薄,山色回春到处浓。
入户再看新垒燕,隔溪还荫旧栽松。晨昏试扣长生诀,门对高谈得易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