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非利非名非有求,浩然乘兴亦南游。白云出洞初无累,绿水逢坳本暂留。
石径不移松雨晓,茅檐长付竹风秋。客来欲问庵中主,楖栗横挑四百州。
猜你喜欢
春犹浅,柳初芽,杏初花。杨柳杏花交影处,有人家。
玉窗明暖烘霞。小屏上、水远山斜。昨夜酒多春睡重,莫惊他。
词的下片首两句,转入对室内景物的铺排,与上片室外一派春光相对应。窗外杨柳杏花交相辉映,窗内明暖如烘霞,给人以春暖融融,阳光明媚之感。而小屏上“水远山斜”的图画,亦与安谧的春景相应。
“小屏”一句,语小而不纤,反能以小见大,得尺幅千里之势,“水远山斜”,正好弥补了整个画面上缺少山水的不足。这正是小屏画图安排的绝妙处。此词一句一景写到这里,一幅色彩、意境、情调极为和谐的风景画就铺排妥当了。作者以清丽婉雅的笔触,在这极有限的字句里,创造了一种令人神往的境界,然后才画龙点睛,正面点出那位酒后春睡的“他”。“莫惊他”三字,下得静悄悄,喜盈盈,与全词的气氛、情调极贴切,语虽平常,却堪称神来之笔。
全词写景由远及近,铺排而下,步步烘托,曲终见意,既层次分明,又用笔省净。细味深参,全词无一处不和谐,无一处不舒适,无一处不宁静。显然,词人在对景物的描绘中,渗透了他对生活的理想与愿望,也充分体现了词人对由景生情写作手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就一般常例来看,艺术上的渲染、铺排,往往会导致语言上的雕琢、繁缛。但是这首小词却清新平易,绝无刀斧痕。语言平淡,是程垓词的一个明显特点,读他的《书舟词》,几乎首首明白如话,这种语言风格并非轻易得之。况蕙风论词,曾引了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论诗的一段话:“陶潜、谢朓诗皆平淡有思致。……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组丽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如此,则陶、谢不足进矣。梅圣俞赠杜挺之诗有‘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之句。李白云:‘清水出芙容,天然去雕饰。平淡而到天然,则甚善矣。’况氏然后说:‘此论精微,可通于词。’欲造平淡,当自组丽中来,即倚声家言自然从追琢中出也。”(《蕙风词话续编》卷一)程垓这首小小的《愁倚阑》,以平淡的语言精心写景,巧藏情致,具见巧夺天工,终得自然之美,足以为况氏的词论作一佳证。
明月高秋迥,愁人独夜看。暂将弓并曲,翻与扇俱团。雾濯清辉苦,风飘素影寒。罗衣一此鉴,顿使别离难。
寒暄倏代序,日月递盈缺。黄鸟鸣北林,芳华恣欣悦。
暄飙荡愁心,轻霜变华发。南园桃李树,累累多结实。
嗟我兰蕙花,芳馨坐销歇。涉江复何慕,揽佩不忍结。
百草非不芳,庭树日萧瑟。感物增惋伤,沈忧转凄咽。
特写青笺几往来,佳人何自苦怜才。伤心春与花俱尽,啼杀流莺唤不回。
参军趋幕府,上将远徵兵。征旆随春色,鸣桡杂海声。
桐花城外晓,漳水雾中明。故吏如相问,毋烦道姓名。
岸草不知缘底绿,山花试问为谁红。
元造本来惟寂寞,年年多事是春风。
银河耿耿秋夜长,牵牛织女限河梁。终日美杼不成章,延颈北望涕沾裳。
自居别我之他方,锦衾灿兮独空床。北风发发天雨霜,鸿鹄垂趐不能翔。
溪谷天寒林树苍,道路欲归多虎狼。人烟断绝乏资粮,为君忧愁断肝肠。
思策良马逝居旁,中道失路河无杭。揽衣踟蹰夜未央,愿为浮云归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