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暑雨飘已过,凉飙触幽衿。虚馆无喧尘,绿槐多昼阴。
俯视古苔积,仰聆早蝉吟。放卷一长想,闭门千里心。
猜你喜欢
儿童鞭笞学官府,翁怜儿痴旁笑侮。
翁出坐曹鞭复呵,贤于群儿能几何。
儿曹鞭人以为戏,公怒鞭人血流地。
等为戏剧谁能先,我笑谓翁儿更贤。
高下花成谷,烟绵草际空。以香为世界,布馥是春风。
骀荡蛛丝外,颠狂蝶梦中。汀洲仙药市,天地锦薰笼。
澧浦遗余绿,昌州绝世红。馀芳犹可藉,应恨耿匆匆。
渭(wèi)水东流去,何时到雍(yōng)州?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长长的渭水东流不休,什么时候能流到雍州?
请带上我的两行热泪,向着遥远的故乡奔流!
参考资料:
1、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40
2、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75-177
渭水:源出渭州鸟鼠山,东流至陕西境入黄河。秦川:今陕西中部地区,此处指长安。雍州:唐初改隋之京兆郡为雍州,治所在长安。唐代开元元年,复改雍州为京兆府。此处借指长安。
凭:请求。故园:指诗人在长安的高冠别业。
这首诗中的感情是“思秦川”,即思乡,而触发这种感情的缘由则是“见渭水”。全诗通过写渭水来寄托自己的情思。
诗的一开始就以“渭水东流去”点出题目“见渭水”;而“东流”又暗含诗人“西行”之意。因渭水东流,经过自己的家乡秦川一带,对于远离家乡的诗人来说,自然要触动对家乡的思念,故有第二句“思秦川”——“何时到雍州”。这句不直写自己思乡,而是通过流水来写,不直说自己何时归故乡,而说渭水“何时到雍州”,语意极委婉。而且,这里不用直陈语气,却用反问语气,与白居易《亿江南》词中“何时更重游”,与韦庄《浣溪沙》词中“几时携手入长安”等等诗句一样,都表现出一种痴情的期待和盼望,从而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为深沉。通过这种委婉深沉的含蓄的语气把“思秦川”的“思”传达出来。“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两句承接上文,以自己的所为写“思”。诗人本不能返回故乡,却将两行热泪洒向河水,让河水带回故乡。寄去的是热泪,寄托的却是深情。如果说“渭水东流去”的“流”,仅仅是水流,是诗人之所见,是触起乡思的一个外界因素,那么,“寄向故园流”的“流”就不只是水流,它所流去的已不只是河从而是诗人的一片深情,因而就已不只是所“见”,而是所“思”了。诗人急切地询问“何时到雍州”的原因在这里也就找到了答案,即诗人要让河水带去自己对故乡的怀念。
全诗写西行途中因“见”而“思”的一个片断,看来很偶然,但出于诗人内心情思十分深厚,任何事物部可以触发它;而每经触发,它都会十分强烈地奔泻出来,因而又是必然的。诗中就是通过这一刹那所思表现了对故因的一片深情。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不假修饰,是从诗人心中流出,显得极为真挚深沉。
儒生底用苦知书,学到根源物物无。
曾子当年多一唯,颜渊终日只如愚。
水流万折心无竞,月落千家境自孤。
把手沙头莫言别,与君元不隔江湖。
人无心合道,困来不觉和衣倒。一老一不老,法身真个入荒草。
了无来,随分讨,粪扫堆头拾得宝。木人石女共欢呼,信手拈来用恰好。
青山无尽意无穷,何须更觅来时道。
插汉窥关事欲多,辽阳当已失红罗。
宁前直钞开原路,止隔三岔一渡河。
畏死贪生物我同,仁心要在扩而充。江湖鱼鳖知多少,尽在恩波浩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