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尧心知稼穑,精意绕山川。风雨神祇应,笙镛诏命传。
沐兰秪扫地,酌桂伫灵仙。拂雾陈金策,焚香拜玉筵。
猜你喜欢
沐兰祇扫地,酌桂伫灵仙。拂雾陈金策,焚香拜玉筵。
云开小有洞,日出大罗天。三鸟随王母,双童翊子先。
何时种桃核,几度看桑田。倏忽烟霞散,空岩骑吏旋。
林卧霄露清,仰观众星晖。上天垂光彩,楼观何参差。
阁道绝银汉,华盖临紫微。凝神云霓表,忽与汗漫期。
整衣阊阖门,濯足牛女矶。酌酒援北斗,鼓箑招南箕。
极意谢嚣烦,尘世良喧卑。
芙蓉芳不染,灼灼出清澜。自入骚人赋,真从木末看。
夏秋无异候,醒醉未殊观。莫咏寒山句,寒山本自寒。
樯头五两逐风轻,听得吴歌惨别情。一片刘家河上月,照郎直到定辽城。
妊姒兴周祚,涂山启夏王。万方仁覆下,奕世壸仪光。
赤子天空吁,元宫地永藏。哀歌随逝水,河汉绕天长。
兵罢淮边客路通,乱鸦来去噪(zào)寒空。
可怜白骨攒(cuán)孤冢(zhǒng),尽为将军觅战功。
战争平息,淮河边上客路再次畅通;乌鸦聒噪,飞来飞去对着寒冷的天空哀鸣。
可怜将士白骨,聚集成千形成孤坟;遥想当年,他们都曾为将军寻求立下战功。
本站。
吊:凭吊。兵罢:指战争结束。噪:(乌鸦)鸣叫。
攒:聚集。觅战功:寻求立功。
唐朝末年,各种社会矛盾纷纷激化。广大河淮地区遂成为新旧军阀朱温、时溥、杨行密等进行割据混战的战场。这些军阀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争中曾以杀人邀取战功,飞黄腾达;在割据混战中又以屠戮生灵来建立武功,以满足各自不可告人的权力欲。《吊万人冢》就是战乱后诗人客游河淮地区时根据所见所感而剪取的一幅社会缩影,控诉了统治者为一己私利而压迫人民的血腥罪恶。
这首诗以景托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颇具艺术感染力。首句“兵罢淮边客路通”,落笔便写出诗人客游河淮地区的时间是在“兵罢”之后;“客路通”三字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于战乱暂时结束的欣喜之情。
次句“乱鸦来去噪寒空”,承上而来,在刚刚振起的欢悦情感上兜头泼来一盆冷水——一路之上,人烟灭迹,黑鸦聒噪,从而使诗歌画面陡然涂上了一层恐怖荒凉的色调。“乱”字写出了黑鸦遮天蔽日之多;乌鸦以食腐肉为生,万人冢上空乌鸦的狂欢乱舞,愈显出战乱中死人之众,使天空弥漫着一片凄寒之气,给人思绪上增添了悲切感。第三句“可怜白骨攒孤冢”,是以情驭景的妙笔,它以特写式的镜头拍下了“千里无鸡鸣,白骨蔽平原”的现实场景,一个“孤”字蕴含了对枉死者离乡背井、惨死他乡的无限同情,令人容易从枉死者联想到战争给幸存者所造成的家庭悲剧和心灵创伤。句首冠之以“可怜”二字,为诗情向高潮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足以表达出诗人的强烈同情心。末句“尽为将军觅战功”是全诗的高潮。可以说,前三句所展示的都主要是事物的现象及结果,而这最后一笔才是探究问题之本质的所在。“尽为”写出了造成生灵涂炭原因的独一性,“觅战功”则点破了朱温之流发动战争的目的性和自私性。这是全诗中关键的飞跃,具有高屋建瓴的气势和认识高度。但这一感情的飞跃,却正是踏着前三句景物描写而达成了水到渠成的升华;没有前三句景的铺陈,第四句的宕出就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首诗在思想上与曹松《己亥岁》中“一将功成万骨枯”及杜荀鹤《再经胡城县》中“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由于它选材典型,构思别具一格,所以,历来为读者所喜爱。
烨烨新都媛,修蛾粲明珰。十三字君室,十五登君堂。
良辰一以醮,中厨奉姑嫜。眷言拂巾席,皓首偕匡床。
风波起中路,庭树飞秋霜。青铜掷妆阁,碎裂罗衣裳。
剖心慰夫婿,截发藏筐箱。空闺抚弱息,血泪横枯肠。
松关白日暮,永夜啼寒螀。抱影三十年,哀哀称未亡。
缅怀励高节,泚笔题篇章。他时继黄鹄,万古明天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