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托恨西湖,沉质湘水。鍊玉为脂,熬冰出髓。松及苏人,皆云无此。
盛春而生,方夏而止。何故季鹰,待秋风起。
猜你喜欢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àn)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去年那花开时节我们依依惜别,如今花开时节我们分别已一年。
世事渺茫自我的命运怎能预料,只有黯然的春愁让我孤枕难眠。
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
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与我相见,我到西楼眺望几度看到明月圆。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38
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7-258
3、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60
春愁: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愁绪。黯黯:低沉暗淡。一作“忽忽”。
思田里:想念田园乡里,即想到归隐。邑有流亡:指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还有百姓流亡。愧俸钱:感到惭愧的是自己食国家的俸禄,而没有把百姓安定下来。
问讯:探望。
韦应物这首诗叙述了与友人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
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
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并无突出的特点。有人说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颇为推美。这种评论并不切实。因为首联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景美而情不欢;颔联以情叹景,也是伤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伤而景无光;都不可谓情景交融。其实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
阖闾城畔姑苏台,百花洲上千花开。笙歌半空晓未绝,一声落月啼乌来。
蛾眉颦翠愁如簇,空捧春娇在心曲。沧江罗网纵鲸鲵,碧瓦丘墟走麋鹿。
悽烟惨日潮生处,怨满鸱夷犹不悟。甬东东海不可栖,剑光夜冷吴山路。
日晚北风起,少年方远游。徘徊上谷塞,眺望黄河流。
峥嵘十月冰,朔色压九州。荧煌大明殿,御道接龙楼。
时巡向滦水,腊雪拥蓟丘。前驱鸾凤旗,后乘貂鼠裘。
尚食丰宴饫,教坊乐箜篌。百官散城邑,驼马尽归休。
自今帝王都,想尔观览周。却疑书传间,不谓秦汉优。
何家非许史,无客不枚邹。投轮即雨集,挥袂遽云浮。
东航扶桑阴,西笮昆崙陬。变化指顾异,刍荛立言收。
文物彼洛禊,土音吾越讴。私将窃禄志,勇赴随阳谋。
随阳即泽雁,窃禄岂梁鹙。美玉献剑璏,精金镂帣韝。
出门亟装束,行路肯滞留。布韦谩老耋,乡里惟田畴。
功名幸一遇,蝼蚁尚公侯。学问敢强饰,黍稷待锄耰。
当令竹帛上,直与先达侔。毋使萤爝光,肃然寸草秋。
嗟予久抱疢,饯酒弗及篘。念尔忽万里,征梦或见求。
宣生颇俊逸,郑子复绸缪。趾高有捷步,胸正无昏眸。
早看拜家庆,共许动宸旒。传车定不碍,关钥便若抽。
杏花开如锦,杨柳满陌头。去时小儿女,来诧真骅骝。
早起或因携酒出,晚归多是看花回。
若抛风景长闲坐,自问东京作底来。
亡国降臣固位难,痴顽老子几朝官。朝梁暮晋浑閒事,更舍残骸与契丹。
一廛幽趣斗城西,竹映轩窗柳拂堤。园吏每誇风物美,主人常叹簿书迷。
碧池荷动观鱼戏,朱槛梧倾待凤栖。惟愿毗耶长者至,莫忧花里有莺啼。
唱得新翻稳贴腔,阿谁能得肯双双。
天宁寺里尊前月,分擘清寒入小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