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今者岁闰愁黄杨,又闻处士星无光。彭翁病消走病痏,张君日日延医王。
医王耳夺世人口,世人欲杀君独否。朅来揽镜忽大笑,髡黔剕劓无不有。
朝供一菜粥一瓯,束书万卷从蠹谋。鲍家累句时触吻,肯共花鸟争春愁。
世人视我赘疣耳,于中近得希夷理。八百年后君自知,断不相从老彭死。
猜你喜欢
殿墄涂丹九齿长,珠帘伏奏近天香。
已传乐职来西蜀,更就清斋得太常。
夕燎烘庭思结佩,晓兰薰俗滞华阳。
心倾五日归来路,共举鲑珍釂贺觞。
两年稀面见,一字到官疏。白石连云煮,青芩带雨锄。
尊前红拂传,花下古钗书。兄弟多名理,何山故不如。
我爱张平子,清标冠吴趋。夷然忘四愁,不复赋三都。
白苎明下童,宝玦酒家胡。一草思玄篇,弃之忽若无。
甘露沃灵根,莲花产双趺。魔冤伏大力,其始乃乌刍。
惜哉夸毗子,刿心趣尘途。纵复浮名至,是身安得居。
拂轸报知音,毋令流水孤。
峥嵘十尺幽,谁辨白公留。试唤香山丈,时时解点头。
秋风起函谷,劲气动河山。
偃(yǎn)松千岭上,杂雨二陵间。
低云愁广隰(xí),落日惨重关。
此时飘紫气,应验真人还。
秋风从函谷关吹起,凌冽的寒气惊动了河山。
偃松生长在千山万岭之上,杂雨飘落在南陵北陵之间。
愁云惨淡地压在广阔的低谷,落日斜照着雄关一派黯淡。
此时山间飘起了紫气,应是验证了真人回还。
参考资料:
1、葛晓音.《中国历代女子诗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7-28.
函谷:关名,古关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北。劲气:《初学记》中又作“朔气”,凛冽的寒气。
偃松:常绿小乔木,分枝很多,大枝伏在地面上,末端斜面向上,针状叶,雄花黄色,雌花紫色,球果紫褐色,种子略呈卵形。二陵:在崤山(今河南洛宁县北,西接陕县界,东接渑池县界)有两山,相距三十五里,又称二陵,南陵传为夏桀的祖父夏后皋之墓,北陵为周文王避风雨之处。
隰:低湿的地方。
紫气:传说老子西游,函谷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东来,知有圣人将要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来了,尹喜便请他写下了《道德经》。
徐惠的《秋风函谷应诏》是一首五言律诗。前三联着重描写函谷关的景色:雄关的秋风、山河的朔气,千岭的偃松、古陵的风雨,广隰的低云、重关的落日。诗人意在大肆地渲染着函谷关的萧飒秋景,格调古朴深沉,充满了浓郁的男子气概。中间着力使用“愁”,“惨”二字,渲染了秋天寒冷而肃杀的悲慨格调。末句“此时飘紫气,应验真人还”,把太宗形象渲染的神异而庄严。虽为歌功颂德,但不失为一首不让须眉的豪放之作。
作为一名生活在宫廷中的女性,徐惠的诗作多数与宫闱题材有关,唯独此篇与众不同。此诗省净而气度雍容,起笔高扬,富于气势。正如苏者聪先生评价的那样:“自拔于陈言之外,别出机杼,而为耳目一新之词。虽是应制之作,却写得气势雄浑,意境壮阔……但在泼墨写意中能做到工笔细描。”诗人突破了应制类诗作的固有风格,展现了鲜明的个人艺术特色和个性化感受,实属难得。
从格律方面看,本诗基本符合近体诗的声律要求,反映了初唐诗歌在宫廷诗人手中已经朝格律化发展的程度和事实。初唐贞观时期,主流诗人不断的探索实践,积累诗艺技巧,创作出了很多合律诗歌,推动了诗歌的格律化,这也影响到后宫女性诗歌的创作。喜爱文学,有着很高文学素养的徐惠,初步具有了一定格律化意识毫不令人意外。女诗人的创作尝试在诗歌史上的意义,应同初唐宫廷诗人在促进中国宫廷古代诗歌朝着格律化方向发展的意义一样,值得后人肯定。
不到青林十五年,长松垂鬣鹤成仙。江东旧事凭谁话,坐尽铜盘一穗烟。
绿云撩乱堆红袖。粉香零落胭脂瘦。鹦鹉一声声。回头错应人。
近前情脉脉。试把香肩拍。双手约金钗。朦胧眼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