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迷阳如束,母罥子足。伊其埽除,视葹则馥。媒媒厥好,以余贻辱。
迷阳如荼,母罥子裾。视葹则馥,伊其埽除。媒媒厥觏,以余贻诛。
迷阳施施兮,葹离离兮。将疢子治兮,益子之菑兮。
猜你喜欢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lín)行密密缝(féng),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huī)。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26.
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01-302.
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临:将要。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寻常三五夕,一岁此分秋。月自看燕市,人还聚粤游。
星河低压席,雁影迥连楼。尽醉仍呼酒,那能念百忧。
永州太守鬓毛残,矍铄犹能起据鞍。
徵土虽思赋松菊,隐居未可挂衣冠。
功名梦境元非实,歌舞山城且自宽。
也胜锺陵穷别驾,闭门无客遣忧端。
燕丹余风被朔野,男女无别身益荣。
谁云乃祖驺虞化,却自鹊巢行露生。
碧玉清刚白玉肥,较量波拂到纤微。近人别具谈碑口,顿觉承平老辈稀。
祛庐通雅故,风土记清嘉。卓绝名山业,岂徒小说家。
宦成已倾橐,病革尚栽花。悟彻无生法,人间本有涯。
予生宝庆之三岁,五月十一日己未。五十有八甲申年,其日己未亦复然。
天支地干标六秀,四柱得一文且寿。阳火在天为太阳,阴火为月受日光。
将望之前四日夕,十分圆光已八七。常闻人生不满百,何幸七十且八十。
文章学问七八分,亦胜愚夫老无闻。古之五月而生者,后有胡广前田文。
予贱不敢望汉相,贫亦不能孟尝君。借使时人不比数,自有诗名照千古。
垂弧之月至于今,适逢前五仍后五。稚女簪榴花,小儿著艾虎。
宿酲困不解,依旧醉起舞。不妨一年两度作生朝,更造菖蒲酒,饮过闰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