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走昔万事不挂眼,黄金散尽千无忧。西蹑峨眉眺雪岭,东登泰岱观瀛洲。
途穷日暮一掉头,匡庐来弄松风秋。不能专城且专壑,有此木末三间楼。
阿父悬车不出户,板舆自奉安仁母。杜陵弟妹黔娄妻,相携共入云深处。
屏风宴坐百重霞,布水经行四时雨。此福差堪傲世人,全家冰雪清忘暑。
名山重到忽经春,旧雨陈侯君雨新。忆弟每看三峡月,思亲常对五峰云。
君家门外浮天水,门内三龙头腹尾。楼船过汝不相闻,握手神州几千里。
两家兄弟感天末,嗟我与君皆仲子。我兄已殁十九年,惟余我弟私相怜。
知君三人亦共命,梦飞海色迷吴燕。山楼十日共欢谑,阑干坐懒岩花落。
屐齿千峰异笑啼,酒杯万古同哀乐。君言龙眠山水幽,意拟移家住灊霍。
后者三茅前二匡,他年姓氏都成岳。
猜你喜欢
故园渺(miǎo)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zhāi)闻雁来。
故园远隔云山究竟在何处?归思悠长上心头情满胸怀。
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高斋独坐听雁声阵阵传来。
参考资料:
1、汪正楚.中华唐诗传世名作一千首.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226
2、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04
3、赵海丽于红景赵永枫.中国教育文言文全解.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2008:121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眇:仔细地察看。方:刚开始。悠:远。
淮南:作者所在地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位于淮河南岸)。高斋:楼阁上的书房。闻雁:听到北来的雁叫声。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首二句言诗人雨夜思归。秋天的雨夜漫长而又寂寥,诗人独坐在高斋之中,孤灯长伴,孤影为侣,静静地听着外面渐渐沥沥的秋雨。窗外一片漆黑,只有雨打梧桐的声音。孤清的夜,深秋的凄寒,还有空寂的高斋,在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之中,诗人不免要触动羁旅他乡、远游为宦的思乡情思。诗人的家乡在长安,而此时却在远离家乡两千余里的滁州为官,“眇”字反映诗人内心的无奈情态,因为云山阻隔、归路迢递,即使在白天登楼引颈也无法看到故园,更何况是暗夜沉沉。故园的渺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方悠”二字表明清寂的氛围,加深了思乡之愁。“哉”是诗人久恩难平的叹息,这个长长的叹息,道尽了无尽思念的深渊。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这两句言闻雁而归思愈浓。“淮南”与第一句的“故园”相对,由思念中的故园回到今天为宦的淮南,落笔高妙。“秋雨”交待独坐时的清凉环境,“夜”既是表明时间很晚,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从侧面显露诗人贬谪滁州的苦痛如同黑夜一般。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控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又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撩动诗人无尽的乡愁,使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悲怆万分。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下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结尾。
沈德潜《说诗晬语》云:“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古澹”很好地概括了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在这首诗中,体现了诗人古澹的艺术风格。整首诗是一幅清淡的思乡图,清冷的夜晚,清凄的秋风,清寒的秋雨,清寂的高斋和清孤的人影,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此诗结构巧夺天工,含蓄委婉,先写“故园”,后写“淮南”,先托出“悠”思,后衬以“雁”鸣,就是在这样巧妙的安排中,使诗歌很短,但人的情思却句句深入,层层递进。另外,诗歌的情思表面触发的是乡愁,但结合诗人被贬滁州的事实。还可以从诗歌中体会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这种情绪又完美地融入到萧瑟凄清的秋声秋意之中。
举宗文雅孰能陪,须信菰薦出美才。
失忆不劳悲玉璞,投知应得上金台。
晓离村店侵残月,尽歇津亭避疾雷。
东道诸侯多重士,融樽处处为君开。
我今涉波涛,远适蛟龙窟。秋风动地来,独眺长安月。
长安众才薮,冠带阗金阙。自无千里技,恐终致竭蹶。
出门何所求,仰天空咄咄。亦知与俗违,谁能换傲骨。
虽非玉求沽,敢令车无軏。愿君迈前修,芳华易销歇。
思君若痼疾,魂梦时飞越。耿耿万里心,相思成白发。
忆曾携手蜀江西,每夜街头别去迟。茶肆坐看山吐月,绳床对语露侵墀。
老来终日偕孤影,贫到极时多好诗。千里思君春又暮,碧玻璃外雨丝丝。
好语嘘枯极主臣,未应公干胜徐陈。
争三十里敢言智,有百万钱难买邻。
残烛苛留终断简,瘦筇扶出拜新纶。
德星若肯过田舍,只脍溪鲜代脯麟。
唱古荼コ,新荷叶,谁向重帘深处。东风三十六,向园林都过,余寒犹妒。公子狐裘,佳人翠袖,怎见此时情否。天上知音杳,怪参差律吕,世间多误。记画扇题诗,单衣试酒,梦归泥絮。
嗟春如逆旅。送无路、远涉前无渡。回首住、凌波亭馆,待月楼台,满身花气凝香雾。度入南薰去。留燕伴、不教迟暮。但一点、芳心苦。生怕摇落,分付荷房收贮。晚妆又随过雨。
花木最无情,春风一番好。
人怜新态度,一岁一回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