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平生远斋老,为说惠连贤。
制行有成德,工诗称旧联。
几年徒慕想,十载获周旋。
别去吴中远,书无雁足传。
猜你喜欢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
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
本站。
梨花风,古代认为从小寒至谷雨有二十四番应花期而来的风。梨花风为第十七番花信风。梨花风后不久即是清明。
笙歌,乐声、歌声。 属,归于。 按,古人极重清明节,有“朝朝清明,夜夜元宵”之说。该诗意境与周密《曲游春》词“沸十里、乱弦丛笛。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色”相似。
这首诗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并未作具体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点染,此诗的构思之绝,就体现在作者不由正面入手,而是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从侧面措意,促人去展开联想。游子寻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归”,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节日气氛使人流连忘返,春光对人的吸引。再看“流莺”,当人们“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之时,它的世界被人类“强占”。现在,“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被压抑了一天的黄莺,又受了游人情绪的感染,当它重成了绿林的主人,怎能不欣喜若狂?不难想象,黄莺匿迹,是因人喧场面的热烈;而它的再现,正说明宜人秀色的魅力。这样,诗人叙节日情景,状清明景色,不是直接绘描,而是就有情之人和无情之莺的快乐,由侧面实现自己的创作目的。
前两句写西湖春景和游春的热闹场面。后两句说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爱赶热闹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赏,只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享受去了。运用侧面描写,反映了清明时节郊游踏青的乐趣:“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江南三月正是“梨花万朵白如雪”的季节,青年人结伴出城,踏青寻春,笙笛呜咽,歌声袅袅,微风拂面,杨柳依依,真是“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写出了西湖风景的优美宜人。
罗袖薄。玉臂镂花金约。起晚欠伸莲步弱。倚床娇韵恶。独自青楼珠箔。怎向日长花落。门掩东风春寂寞。误人瞋喜鹊。
莫莫望归客,依依江上船。潮落犹有信,去楫未知旋。
父居黄阁女崆峒,流水桃花石室中。无限炎威竟何在,成仙却让李腾空。
布帆无恙客心閒,峰影岚光指顾间。洞启蓬窗斜倚枕,卧游历尽水边山。
赫赫炎官张伞,啾啾赤帝骑龙。
安得雷轰九地,会令雨起千峰。
化鹤城高,山蟠辽海,参天古木苍烟。有贤王豪爽,不减梁园。
高会端思白雪,清澜远泛红莲。况男儿方壮,好为知音,重鼓冰弦。
香凝翠幕,月压溪楼,暮寒有酒如川。人半醉、竹西歌吹,催度新篇。
顾我心情老矣,爱君风谊依然。倦游归去,羽衣相过,会约明年。